首页 > 实时讯息 >

耕海“父子兵” 牧渔闯新路

2025-09-04 08:19:00

“鱼司令”郑镇雄正在喂鱼。受访者供图

返乡创业青年陈杰滨在整理养殖材料。

受访者供图

饶平海域上漂浮着一个个重力式深水网箱。黄品 摄

开渔时节,饶平海港里上百艘渔船竞相驶出,渔获码头上人声鼎沸,空气里弥漫着熟悉的咸腥气息。捕捞作业多以家庭为单位,不乏父子同船。喧嚣之外,另一种形式的“父子接力”正在悄然进行——天气入秋,海岸边的海水种业也开始生产前的筹备,两代人以各自的智慧共同耕耘这片蔚蓝。

饶平是全省网箱养鱼、工厂化养鲍等重要基地,2024年全县海水种业产值约12.74亿元,同比增长18%。俗话说“上阵父子兵”,全县400多家育苗场中有不少父子搭档,当老经验碰上新思想,两代“牧渔人”正在合力破译海水种业的密码。这背后,一场深刻的现代渔业变革正拉开帷幕。

南方日报记者 黄品

通讯员 饶宣

“鱼司令”的守望与接力

成为人们口中的“鱼司令”,1968年出生的郑镇雄用了大半辈子。

“从我爷爷开始,我们家四代以海为生。”饶平县万佳水产有限公司董事长郑镇雄生长于海边,他的父亲从13岁开始出海捕鱼,是当地经验丰富的老渔民。机缘巧合下,老郑成为饶平第一批海水养殖的人,靠脑子活络赚到了第一桶金。

耳濡目染下,郑镇雄毕业后便涉足海水养殖和水产贸易。守着老行当固然安稳,但他并不满足于“一亩三分地”,时常留意着国内外市场的动向。

2000年迎来了转机。当时郑镇雄随合作商在日本鹿儿岛考察,见到了以生鲜形式售卖的章红鱼,敏锐地察觉到商机:柘林的鱼多次转手仍有可观利润,为何不在本地直接加工销售?

初生牛犊不怕虎。凭着一股闯劲,郑镇雄和几位朋友迅速决定在柘林合资建造一家水产加工厂。由于经验不足,建厂过程中走了不少弯路。在郑镇雄的带领下,加工厂最终渡过难关,也逐步收获了名气。如今,万佳水产具备从育苗、养殖到加工冷冻等全产业链服务能力,产品远销东南亚、日韩等地。

郑镇雄深耕水产多年,渐渐地“鱼司令”这一称呼也叫开了。对他来说,这更像是一种责任,因此万佳水产依托加工和销售链条,提供种苗、技术和保底价,让更多养殖户尝到了甜头。

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力所在。2023年开始,万佳水产乘着饶平县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的东风,积极推进花鲈良种场项目,通过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研究所等深度合作,建立起花鲈种质资源库和分子育种技术体系,年产出优质花鲈鱼苗8000万尾,改变了广东花鲈鱼苗完全依赖外省购入的历史。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郑镇雄儿子留学归来后常驻深圳,承担起市场开拓的重担,以另一种方式接力创新。“他在包装、设计理念等方面对企业贡献良多。”多年过去,父子俩对大海的感情始终如一。“每次回来还是老样子,我儿子总跑去喂鱼,或者到海上钓泥猛鱼”。郑镇雄打趣道。

谈及未来有无扩产计划,他说:“继续做稳做精。”眼下,新的育苗设备正在安装调试中,“战场还在车间,每天都守在一线。”郑镇雄笑着说。

青年返乡当起“鲍”师傅

十年前,饶平县滨源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总经理陈杰滨恐怕不会相信,当初仅有几家苗场的大埕镇,如今已成为优质苗场遍地开花的“鲍鱼小镇”。

上世纪90年代,陈杰滨的父亲陈福顺作为大埕镇鲍鱼育苗的开拓者之一,亲历了这个产业从无到有的过程。从最初的尝试,到如今全镇鲍鱼苗每年产量达16.2亿粒,年产值约6.5亿元,凝聚了两代人的心血。

大埕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地处冷水鲍鱼养殖的最南端,区位优势明显,一年中鲍鱼有效生长时间更长。

尽管父亲看准了鲍鱼育苗的广阔前景,但当老陈劝说儿子返乡时,陈杰滨心里却有些抵触。“从城市里回到农村,内心还是有落差。”2015年,在部队服役8年的陈杰滨回到饶平大埕,逐渐接触并进入鲍鱼育苗行业,但他却选择自己开公司单干。

两代人因观念和思路不同,难免会产生争执。陈杰滨半开玩笑地说“我们父子俩各干各的”,言语间有暗中较劲的意味。如今,他的公司有200多口养殖池,年产800万—1000万粒鲍鱼苗。虽然养殖规模尚不及父亲,但陈杰滨还是信心满满。

在面对经营决策时,陈杰滨展现出与父辈不同的思维方式。他认为,要敢于冒险,基于对市场行情的理性判断做出投入。“高风险往往伴随着高回报。”当年引进新品种大鲍时,他就是第一批“尝鲜”的养殖户。

不仅养殖户在探索,当地政府也在积极助力产业升级。在镇政府的推动下,2023年,饶平县大埕镇水产养殖协会正式成立,成为鲍鱼产业有序发展的平台。陈福顺当选协会会长,积极探索成品鲍养殖和亲本培育技术。同时,当地政府推动绿鲍水产养殖公司获批广东省博士工作站,引进高层次专业团队,为产业注入科技兴农力量。

陈杰滨逐渐认识到,当初返乡的决定是正确的。近年来,随着海洋牧场建设的加快推进,更多年轻人出现在海岸线上、养殖网箱边。“刚开始,身边没有一个年轻人从事这行,而现在‘90后’‘00后’干养殖已不再罕见。”陈杰滨说。

■动向

科技赋能 “海上牧场”向新

老渔民靠海吃饭,凭的是世代积累的经验;而渔二代则愿意依托基因芯片等新手段,通过科技兴海,提升产业的主动权。

9月刚过,万佳水产的工人正忙着调试新设备,为博士站科研团队的到来做好准备。郑镇雄介绍,去年试验的“水空调”让花鲈亲本产卵期提前一个月,显著提升市场竞争力,今年打算继续扩大试验规模。

同时,针对花鲈选育多依赖经验、效率低等痛点,良种场联合科研团队成功研发全国首个花鲈40K液相育种芯片“海鲈1号”,并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选育准确性和效率。

从父辈的求稳,到子辈的求变,两代人对风险的认知差异,正推动品种结构向高附加值、新模式转变。

大埕镇上,鲍鱼苗养殖户也开始忙碌起来,陆续进行育苗池开始清洗、覆膜等前期工作。陈杰滨今年打算全部培育大鲍品种,“有些人觉得土鲍价格比较稳定,但我还是看好新品种。”

年初,大埕镇的鲍鱼产业也有新变化。首期第二家筏架式海上鲍鱼养殖网箱——广东省鲍富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的海上鲍鱼养殖网箱投入使用,其中养殖网格98格,这次是一次亲本母鲍培育的探索,有助于打破传统依赖福建等地外购种苗的限制。

■微观

“木改塑”浪潮下的产业新局

8月16日一声令下,南海伏季休渔期结束,上百艘渔船驶向深海。碧波之上,以往拥挤不堪的木质渔排正在变少,取而代之的是整齐有序的新型塑胶网箱,海上景象焕然一新。

郑镇雄回忆道,多年前饶平近海的木质渔排拥挤不堪,浑浊海水泛着饲料残渣。“近年来很多养殖渔排拉到相对远海的地方,海水流动性好了,水质也就随之变好。”

从索取到共生,饶平海域的人海关系正在被重塑。这正是饶平对“疏近用远、生态发展”理念的实践。在全省率先启动的“木改塑”工程中,当地坚持近浅海做“减量”,中远海做“增量”,创新实施国资平台建造、养殖企业(户)自行建造、改造优化提升三种方式,累计拆除传统木质渔排2.8万格,投放新型环保塑胶网箱约1.7万格、重力式深水网箱520口,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扎下根基。

当父辈曾在粗放养殖中付出环境代价,如今只有更加注重生态可持续,才能为后辈守好取之不尽的“蓝色粮仓”。

在饶平的海域上,形如甜甜圈的重力式深水网箱星罗棋布,其中养殖户洪少华有18口这样的“大圆”。他于前年10月份投放重半斤左右的鱼苗,如今最大的已经生长到8斤。他还表示,新型塑胶网箱中的鱼苗生长状况也令人满意。

“今年来咨询塑胶新材料的客户越来越多了!”中财集团饶平总代理负责人黄洁娜表示,2024年饶平所在大区的“木改塑”新型材料销售额同比增长12%,今年1—8月的增长率则达到20%,当地客户主要来自种苗场、网箱养殖户等,生态养殖已经成为越来越多讨海人的默契。

■记者手记

从“靠海吃饭”到“养海育人”

父子档窥见行业之变

人类起源于海洋,人与海的关系亲如父子。靠海吃海,不仅是一种世代相传的生存方式,更反映了中国人因地制宜的智慧。从父子的“牧海图”中,我们看到的是人海关系的演变。

饶平县的育苗场、养殖场是观察中国渔业转型的窗口——传统经验与现代技术如何交融,个体命运又如何与行业演进相连。

渔业曾长期依赖捕捞与粗放养殖,父辈的经验建立在与海洋的直接博弈之上,但这种依赖自然的方式正变得不可持续。过度捕捞和环境变化促使行业必须寻找新出路。儿子的回归,因此被赋予了更深的含义。“新人”带来的不仅是先进养殖技术,更是从“靠海吃饭”到“养海育人”的思维转变,这两套知识并非彼此替代,而是在互补与共生中得以发展。

老一辈的实践智慧结合新一代的科学认知,渔业才有了新方向。走访基层可见,越来越多“父子组合”在发挥作用,渔业不再是纯粹“看天吃饭”的行当,而是可控、可研、可创新的现代农业板块。

我们谈论的,从来不只是父子两人,而是一个产业的隐喻,是渔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缩影。一代人终老去,总有人正年轻,每一次接力最终应该导向产业的变革,在这种代际传承中,“蓝色粮仓”的未来航路也将愈发清晰。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站长邮箱 87868862@qq.com Copyright © 哲人百科 琼ICP备20240402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