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司令”郑镇雄正在喂鱼。受访者供图返乡创业青年陈杰滨在整理养殖材料。受访者供图饶平海域上漂浮着一个个重力式深水网箱。黄品 摄开渔时节,饶平海港里上百艘渔船竞相驶出,渔获码头上人声鼎沸,空气里弥漫着熟悉的咸腥气息。捕捞作业多以家庭为单位,不乏父子同船。喧嚣之外,另一种形式的“父子接力”正在悄然进行—
2025-09-04 08:19:00 0
“鱼司令”郑镇雄正在喂鱼。受访者供图
返乡创业青年陈杰滨在整理养殖材料。
受访者供图
饶平海域上漂浮着一个个重力式深水网箱。黄品 摄
开渔时节,饶平海港里上百艘渔船竞相驶出,渔获码头上人声鼎沸,空气里弥漫着熟悉的咸腥气息。捕捞作业多以家庭为单位,不乏父子同船。喧嚣之外,另一种形式的“父子接力”正在悄然进行——天气入秋,海岸边的海水种业也开始生产前的筹备,两代人以各自的智慧共同耕耘这片蔚蓝。
饶平是全省网箱养鱼、工厂化养鲍等重要基地,2024年全县海水种业产值约12.74亿元,同比增长18%。俗话说“上阵父子兵”,全县400多家育苗场中有不少父子搭档,当老经验碰上新思想,两代“牧渔人”正在合力破译海水种业的密码。这背后,一场深刻的现代渔业变革正拉开帷幕。
南方日报记者 黄品
通讯员 饶宣
“鱼司令”的守望与接力
成为人们口中的“鱼司令”,1968年出生的郑镇雄用了大半辈子。
“从我爷爷开始,我们家四代以海为生。”饶平县万佳水产有限公司董事长郑镇雄生长于海边,他的父亲从13岁开始出海捕鱼,是当地经验丰富的老渔民。机缘巧合下,老郑成为饶平第一批海水养殖的人,靠脑子活络赚到了第一桶金。
耳濡目染下,郑镇雄毕业后便涉足海水养殖和水产贸易。守着老行当固然安稳,但他并不满足于“一亩三分地”,时常留意着国内外市场的动向。
2000年迎来了转机。当时郑镇雄随合作商在日本鹿儿岛考察,见到了以生鲜形式售卖的章红鱼,敏锐地察觉到商机:柘林的鱼多次转手仍有可观利润,为何不在本地直接加工销售?
初生牛犊不怕虎。凭着一股闯劲,郑镇雄和几位朋友迅速决定在柘林合资建造一家水产加工厂。由于经验不足,建厂过程中走了不少弯路。在郑镇雄的带领下,加工厂最终渡过难关,也逐步收获了名气。如今,万佳水产具备从育苗、养殖到加工冷冻等全产业链服务能力,产品远销东南亚、日韩等地。
郑镇雄深耕水产多年,渐渐地“鱼司令”这一称呼也叫开了。对他来说,这更像是一种责任,因此万佳水产依托加工和销售链条,提供种苗、技术和保底价,让更多养殖户尝到了甜头。
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力所在。2023年开始,万佳水产乘着饶平县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的东风,积极推进花鲈良种场项目,通过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研究所等深度合作,建立起花鲈种质资源库和分子育种技术体系,年产出优质花鲈鱼苗8000万尾,改变了广东花鲈鱼苗完全依赖外省购入的历史。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郑镇雄儿子留学归来后常驻深圳,承担起市场开拓的重担,以另一种方式接力创新。“他在包装、设计理念等方面对企业贡献良多。”多年过去,父子俩对大海的感情始终如一。“每次回来还是老样子,我儿子总跑去喂鱼,或者到海上钓泥猛鱼”。郑镇雄打趣道。
谈及未来有无扩产计划,他说:“继续做稳做精。”眼下,新的育苗设备正在安装调试中,“战场还在车间,每天都守在一线。”郑镇雄笑着说。
青年返乡当起“鲍”师傅
十年前,饶平县滨源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总经理陈杰滨恐怕不会相信,当初仅有几家苗场的大埕镇,如今已成为优质苗场遍地开花的“鲍鱼小镇”。
上世纪90年代,陈杰滨的父亲陈福顺作为大埕镇鲍鱼育苗的开拓者之一,亲历了这个产业从无到有的过程。从最初的尝试,到如今全镇鲍鱼苗每年产量达16.2亿粒,年产值约6.5亿元,凝聚了两代人的心血。
大埕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地处冷水鲍鱼养殖的最南端,区位优势明显,一年中鲍鱼有效生长时间更长。
尽管父亲看准了鲍鱼育苗的广阔前景,但当老陈劝说儿子返乡时,陈杰滨心里却有些抵触。“从城市里回到农村,内心还是有落差。”2015年,在部队服役8年的陈杰滨回到饶平大埕,逐渐接触并进入鲍鱼育苗行业,但他却选择自己开公司单干。
两代人因观念和思路不同,难免会产生争执。陈杰滨半开玩笑地说“我们父子俩各干各的”,言语间有暗中较劲的意味。如今,他的公司有200多口养殖池,年产800万—1000万粒鲍鱼苗。虽然养殖规模尚不及父亲,但陈杰滨还是信心满满。
在面对经营决策时,陈杰滨展现出与父辈不同的思维方式。他认为,要敢于冒险,基于对市场行情的理性判断做出投入。“高风险往往伴随着高回报。”当年引进新品种大鲍时,他就是第一批“尝鲜”的养殖户。
不仅养殖户在探索,当地政府也在积极助力产业升级。在镇政府的推动下,2023年,饶平县大埕镇水产养殖协会正式成立,成为鲍鱼产业有序发展的平台。陈福顺当选协会会长,积极探索成品鲍养殖和亲本培育技术。同时,当地政府推动绿鲍水产养殖公司获批广东省博士工作站,引进高层次专业团队,为产业注入科技兴农力量。
陈杰滨逐渐认识到,当初返乡的决定是正确的。近年来,随着海洋牧场建设的加快推进,更多年轻人出现在海岸线上、养殖网箱边。“刚开始,身边没有一个年轻人从事这行,而现在‘90后’‘00后’干养殖已不再罕见。”陈杰滨说。
■动向
科技赋能 “海上牧场”向新
老渔民靠海吃饭,凭的是世代积累的经验;而渔二代则愿意依托基因芯片等新手段,通过科技兴海,提升产业的主动权。
9月刚过,万佳水产的工人正忙着调试新设备,为博士站科研团队的到来做好准备。郑镇雄介绍,去年试验的“水空调”让花鲈亲本产卵期提前一个月,显著提升市场竞争力,今年打算继续扩大试验规模。
同时,针对花鲈选育多依赖经验、效率低等痛点,良种场联合科研团队成功研发全国首个花鲈40K液相育种芯片“海鲈1号”,并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选育准确性和效率。
从父辈的求稳,到子辈的求变,两代人对风险的认知差异,正推动品种结构向高附加值、新模式转变。
大埕镇上,鲍鱼苗养殖户也开始忙碌起来,陆续进行育苗池开始清洗、覆膜等前期工作。陈杰滨今年打算全部培育大鲍品种,“有些人觉得土鲍价格比较稳定,但我还是看好新品种。”
年初,大埕镇的鲍鱼产业也有新变化。首期第二家筏架式海上鲍鱼养殖网箱——广东省鲍富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的海上鲍鱼养殖网箱投入使用,其中养殖网格98格,这次是一次亲本母鲍培育的探索,有助于打破传统依赖福建等地外购种苗的限制。
■微观
“木改塑”浪潮下的产业新局
8月16日一声令下,南海伏季休渔期结束,上百艘渔船驶向深海。碧波之上,以往拥挤不堪的木质渔排正在变少,取而代之的是整齐有序的新型塑胶网箱,海上景象焕然一新。
郑镇雄回忆道,多年前饶平近海的木质渔排拥挤不堪,浑浊海水泛着饲料残渣。“近年来很多养殖渔排拉到相对远海的地方,海水流动性好了,水质也就随之变好。”
从索取到共生,饶平海域的人海关系正在被重塑。这正是饶平对“疏近用远、生态发展”理念的实践。在全省率先启动的“木改塑”工程中,当地坚持近浅海做“减量”,中远海做“增量”,创新实施国资平台建造、养殖企业(户)自行建造、改造优化提升三种方式,累计拆除传统木质渔排2.8万格,投放新型环保塑胶网箱约1.7万格、重力式深水网箱520口,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扎下根基。
当父辈曾在粗放养殖中付出环境代价,如今只有更加注重生态可持续,才能为后辈守好取之不尽的“蓝色粮仓”。
在饶平的海域上,形如甜甜圈的重力式深水网箱星罗棋布,其中养殖户洪少华有18口这样的“大圆”。他于前年10月份投放重半斤左右的鱼苗,如今最大的已经生长到8斤。他还表示,新型塑胶网箱中的鱼苗生长状况也令人满意。
“今年来咨询塑胶新材料的客户越来越多了!”中财集团饶平总代理负责人黄洁娜表示,2024年饶平所在大区的“木改塑”新型材料销售额同比增长12%,今年1—8月的增长率则达到20%,当地客户主要来自种苗场、网箱养殖户等,生态养殖已经成为越来越多讨海人的默契。
■记者手记
从“靠海吃饭”到“养海育人”
父子档窥见行业之变
人类起源于海洋,人与海的关系亲如父子。靠海吃海,不仅是一种世代相传的生存方式,更反映了中国人因地制宜的智慧。从父子的“牧海图”中,我们看到的是人海关系的演变。
饶平县的育苗场、养殖场是观察中国渔业转型的窗口——传统经验与现代技术如何交融,个体命运又如何与行业演进相连。
渔业曾长期依赖捕捞与粗放养殖,父辈的经验建立在与海洋的直接博弈之上,但这种依赖自然的方式正变得不可持续。过度捕捞和环境变化促使行业必须寻找新出路。儿子的回归,因此被赋予了更深的含义。“新人”带来的不仅是先进养殖技术,更是从“靠海吃饭”到“养海育人”的思维转变,这两套知识并非彼此替代,而是在互补与共生中得以发展。
老一辈的实践智慧结合新一代的科学认知,渔业才有了新方向。走访基层可见,越来越多“父子组合”在发挥作用,渔业不再是纯粹“看天吃饭”的行当,而是可控、可研、可创新的现代农业板块。
我们谈论的,从来不只是父子两人,而是一个产业的隐喻,是渔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缩影。一代人终老去,总有人正年轻,每一次接力最终应该导向产业的变革,在这种代际传承中,“蓝色粮仓”的未来航路也将愈发清晰。
相关推荐
“鱼司令”郑镇雄正在喂鱼。受访者供图返乡创业青年陈杰滨在整理养殖材料。受访者供图饶平海域上漂浮着一个个重力式深水网箱。黄品 摄开渔时节,饶平海港里上百艘渔船竞相驶出,渔获码头上人声鼎沸,空气里弥漫着熟悉的咸腥气息。捕捞作业多以家庭为单位,不乏父子同船。喧嚣之外,另一种形式的“父子接力”正在悄然进行—
2025-09-04 08:19:00 0
在赤壁市柳山湖镇柳山村,一片波光粼粼的水域正书写着新时代的创业传奇。80后党员谈红用近5年时间,将黄鳝养殖从传统模式推向科技化、产业化,不仅破解了全国性的苗种繁育难题,更带领乡亲们在“水中黄金”的产业链上蹚出了一条致富路。这位从大城市返乡的“新农人”,以创新为桨、以担当为帆,让黄鳝养殖成为乡村振兴的
2025-06-30 08:26:00 0
【来源:上海市人民政府_今日上海_上海要闻】记者 徐瑞哲日前,农业农村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在沪召开深化共建上海海洋大学工作推进会,商讨部市深化合作共建上海海洋大学2025—2026年重点任务,共同支持学校强化办学特色优势、进一步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和服务贡献能级。近年来,上海海洋大学强化水产一流学科建
2025-06-15 11:08:00 0
5月29日, 2025“吃货季”广东站扩内需促转型活动启动暨第二批广东省食品工业培育试点县授牌活动举行。本次获得授牌的13个省级食品工业培育试点县(市、区、镇)(以下简称“食品试点县”)中,包括创先、进位、消薄县(市)共计10个(分别为6个、3个、1个),占第二批总数的77%。截至目前,广东食品试点
2025-05-29 11:15:00 0
5月27日,2025亚太水产食品博览会暨第七届大连国际海鲜节将在大连世界博览广场正式开启。作为亚太地区水产行业的高规格盛会,本次活动吸引了全球顶尖专家、行业领袖、创新企业以及数万名专业观众齐聚滨城大连,共同开启一场智慧与商机交融的水产行业盛宴。 本届博览会展区面积达1.6万平方米,预计将迎来3万余
2025-05-27 09:02:0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