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漫话快评|跨越南北 对话古今①活态保护与多元创新:千年运河文化街区与百年东北老街的互鉴

2025-09-11 10:27:00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一具有特殊意义的时间节点上,93岁的长春新民大街以“可读”模式焕新开街,邀约大江南北的名街古巷隔空对话。珠玉在前,新民大街首个交流对象选中了杭州桥西历史文化街区。

杭州桥西历史文化街区,串起了一个个历史“遗珠”,记录着千年运河的流通与辉煌;长春新民大街,浓缩了长春近现代各个时期的符号,承载着完整的抗争史、建设史与发展史。一南一北,两段历史脉络,在中华大地上静静交织出迥异却心有戚戚的时代记忆。

桥西街区作为京杭大运河南端的重要地标,曾是杭州工业文明的发祥地——浙江最早的铁路由此贯通,最早的一批民族工业企业于此兴起。运河蜿蜒而过,为两岸带来开放、繁荣与财富,使其成为“活着的文化遗产”和“仍在流淌的文明”。新民大街是日本侵华历史的一段深刻见证。伪满时期,这里作为政治中枢,汇集了“四部一院一法衙”等机构。石刻无声,历史有痕,街上的历史建筑时刻提醒国人勿忘国耻,共同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桥西街区不仅保留了浓郁的民俗文化与生活记忆,更在游览与寻迹中延续民风民情。这里不仅是文化遗产,更融入当代生活,承载着一代代“老杭州”的集体记忆。而新民大街上的历史建筑,既见证了民族的苦难历程,也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同时,它亦化身“市民会客厅”,在文旅打卡的热潮中,融合市井烟火与历史厚重。

桥西街区的活化实践血肉丰满,召唤市民与游客互动和参与。通过将工业遗存转型为博物馆群(如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中国伞博物馆等),并设立手工艺活态展示馆,桥西吸引了大量年轻创客、非遗传承人和艺术工作者,使老街焕发新机。新民大街借助数字技术,实现“露天博物馆”的可读化。通过扫码全景漫游、三维复原、AR导览等技术手段,历史建筑变得可感可触,历史叙事可知可传,嵌入各个点位的智慧导览系统显著提升了游客的体验与参与感。

两地在业态创新方面充满彼此启发性。新民大街引入文创书店、主题咖啡馆等多家特色商铺,打造“老字号+新锐品牌”共生模式;桥西发展出融合民居、遗产、研学与文旅的复合空间。两种模式共同探索历史与商业的有机融合,各具特色,互为映照。

桥西街区将工业遗产链接非遗传承,新民大街使历史建筑承载爱国教育。两条街道从不同的历史背景出发,却肩负起同一使命:让历史发声,让文化流传。

街巷无言,斯城有声。两条老街在信息时代探头互望,研讨街与历史、街与文化、街与城市、街与人等彼此关注的话题。话题很大,内容很广,碰撞很烈,收获亦丰。

一条能多方面影响人的街道,是城市与人的共同财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互动与交流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元素,而街道正是促进这些互动的平台。

成街有先后,文史有远近,水土有异同,发展各具特色,但目标一致——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城市更新应协同并进,既为民生,也为文明的延续。

与新民大街几乎同龄的建筑学者阮仪三认为:保护历史街区,不仅要留下它的“形”,更要传承它的“魂”,让一代代人仍可在此继续生活、记忆和创造。长春与杭州在“活态保护”层面的深度对话,正是一场关乎记忆与未来的探索。老街的“魂”如何在当代城市更新中真正存活并延续?它们如何超越静态保存,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容纳多元生活的文化场域?这条双向奔赴的文化长路,才刚刚启程。这场跨越山海的对话,也其实早已开始,但或许不会有结束。


作者:贾艳玲 武官政

责编:秦楚越

编审:张宇

监审:董杰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站长邮箱 87868862@qq.com Copyright © 哲人百科 琼ICP备20240402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