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国铀一号”示范工程“第一桶铀”成功生产下线,持续充盈“核电粮仓”

2025-07-12 17:35:00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报道,天然铀,是从铀矿石中直接提取的混合物,包括多种铀的同位素,其中铀-235,是一种可发生核裂变链式反应的铀的同位素,是核电站的重要燃料,也因此,铀资源被誉为“核电粮仓”。去年7月,我国规模最大的天然铀产能项目――中核集团“国铀一号”示范工程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开工建设。

7月12日,“国铀一号”示范工程“第一桶铀”成功生产下线,标志着我国天然铀领域千吨级绿色智慧矿山建设取得了关键性突破,有力保障了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的自主可控,为我国核能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国铀一号”如何助力我国持续充盈“核电粮仓”?

“国铀一号”示范工程“第一桶铀”(中核集团中国铀业 供图)

在内蒙古鄂尔多斯,我国规模最大天然铀产能项目“国铀一号”示范工程生产现场,随着“第一桶铀”的成功生产下线,标志着我国天然铀领域千吨级绿色智慧矿山建设取得了关键性突破。中核集团中国铀业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苏学斌介绍,“国铀一号”示范工程是70年来,我国铀矿采冶技术三次迭代升级、创新发展的智慧结晶,是典型的绿色矿山和数字矿山。

苏学斌表示:“‘国铀一号’以二氧化碳加氧气原地浸出采铀工艺为核心,将二氧化碳和氧气溶于水,经注液孔注入含矿层,与矿层中的铀发生反应,再通过抽液孔将含铀溶液抽取到地表,输送至水冶厂进行铀金属的提取与回收,集成了自动化、远程控制和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是我国天然铀产业科技孕育的新质生产力。整个过程省去了传统采矿中爆破、挖巷道、运输矿石以及地面破碎浸出的环节,减少了工序,降低了成本。”

“国铀一号”示范工程采铀井场施工大会战(中核集团中国铀业 供图)

简单而言,以前的铀矿开采过程是一种纯粹的物理机械过程,井下开采之后,还需要将矿石提升到地表进行处理。也因此,如果铀矿石中的铀含量达不到一定水平,开采的产出就无法覆盖成本,也就会被鉴定为没有开采价值的“呆矿”。苏学斌介绍,传统采矿方法中,铀含量达到万分之三才可被视为矿石,达到万分之五才具备开采价值;而新的采铀工艺加持之下,铀矿开采的边界品位降至万分之一,使原本无法利用的低品位矿转化为可开发资源。

苏学斌表示:“如果说过去铀矿开采是一种物理机械过程,现在则实现了从物理过程到化学加物理过程的转变,也就是整个流程的流态化开发。煤炭以及其他有色金属的开采也在追求这种方式。这项技术盘活了国内数十万吨铀资源,解锁了大批传统技术无法开采的大埋深、多层分布或地质条件复杂的铀矿床。这样一来,我国经济可采的铀资源品位就由万分之五降至万分之一,由此我国的铀资源量增加了3倍左右。近20年通过技术革新实现的探矿成果,已超过此前45年累积探明量的总和。”

采用“国铀一号”技术的地浸铀矿山(中核集团中国铀业 供图)

如苏学斌所说,传统矿山开采过后,往往还需要对矿区进行生态修复。而如今,除了在地表留下“几个小孔”,开采前后,几乎看不出任何区别。苏学斌表示,不但如此,由于第三代铀矿采冶技术浸出试剂的革新――将传统工艺中使用的酸、碱替换为二氧化碳和氧气,还让采铀过程实现了温室气体的资源化循环利用,显著降低了环境风险。相较于传统试剂,二氧化碳对地下水几乎无污染,整体环保性能大幅提升。

苏学斌说:“采用该技术的一个中等规模铀矿山,每年可利用3万吨二氧化碳,具有生产成本低、劳动生产效率高、人均年产值高等显著优势。这一技术的应用范围目前还延伸到了其他矿产领域,比如应用于离子型稀土矿的提取。此外,我们还开发了数字化、智能化的综合智慧平台和大数据分析中心,实现了‘赋存资源可视化、运行分析智能化、资源开采精准化’的铀矿采冶新模式,推动我国地浸铀矿山迈入‘千里之外、一屏掌控、一键采铀’工业化发展的新纪元。”

数字化远程控制中心(中核集团中国铀业 供图)

去年7月12日,“国铀一号”示范工程开工建设,仅仅一年时间,“第一桶铀”已成功生产下线,使示范工程成为我国产能规模最大、建设标准最高、建设速度最快的天然铀生产基地。苏学斌表示,“国铀一号”绿色、经济、智能、高效的特点,不仅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天然铀保障能力、天然铀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还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发展天然铀产业提供了中国方案。

苏学斌说:“‘国铀一号’作为我国掌握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最先进的地浸采铀技术,突破了复杂砂岩型铀资源开采的世界性难题,关键技术指标位于世界前列,把‘呆矿’变成‘宝藏’,实现了国内铀资源开发的历史性变革,开创了‘百人一吨矿’到‘一人多吨矿’的行业发展新格局。该工程的成功建设推动了我国铀资源开发领域在工艺优化、新材料研发、仪器装备制造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加速发展我国天然铀产业的新质生产力,为我国核能产业国际合作与交流提供了重要平台,大幅提升了我国铀资源自主保障能力。”

(来源:央广网)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站长邮箱 87868862@qq.com Copyright © 哲人百科 琼ICP备20240402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