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出师前的夜晚,诸葛亮在想什么?所有答案都在这封信里!

2025-08-20 21:00:00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河南卫视图文新媒体暑期特别推出“#豫见名人・共游中原”专题策划,带你穿梭古今,探寻名人在河南留下的珍贵记忆。今天,我们会聚焦一位将生命与理想深深烙印在中原大地的千古贤相——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和文学家。作为蜀汉丞相,他堪称中国历史上智慧和忠诚的典范。政治上,他励精图治,推行屯田,发展经济,使蜀汉在强敌环伺中得以稳固。在军事上,他足智多谋,精于阵法,善于用兵。其传世名篇《出师表》,字字泣血,尽显忠贞赤诚。诸葛亮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和超凡的智慧,被后世尊称为“卧龙先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智慧和忠义的杰出代表。

他的一篇《出师表》,穿越千年烽烟,至今仍在中原大地上激荡着回响,诉说着那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赤诚。

01《出师表》诞生记:丞相的“家书”与北伐的号角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蜀汉政权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彼时,距刘备白帝城托孤已逾四年,后主刘禅年幼,蜀汉内外交困。外有曹魏虎视眈眈,东吴虽暂缓兵戈却貌合神离;内因夷陵惨败,国力大损,人心惶惶。值此危局,诸葛亮决意北伐中原,誓要实现先帝刘备“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遗志。《出师表》正是他挥师北伐前夕,呈于后主刘禅的肺腑之言。

此时的诸葛亮,已近知天命之年,多年殚精竭虑令他心力交瘁,然肩上使命重逾千钧。北伐不仅是践履先帝遗愿,更是维系蜀汉国运的背水一战。出征在即,他必须向后主详陈国事,稳固后方,以保北伐无虞。

这篇表文的诞生,绝非偶然。它是诸葛亮对蜀汉江山的赤诚告白,是对毕生理想的执着坚守。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他以一己之力擎起蜀汉的天空,《出师表》便是他踏上未知征程前,留给后主与蜀汉百姓的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生死承诺。

02君臣长歌:从三顾茅庐到托孤重任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开篇,诸葛亮以质朴笔触回溯早年经历。南阳(今属河南),这片中原热土见证了他人生的重要转折。彼时他隐居隆中,耕读为乐,虽怀经天纬地之才,却淡泊名利,不求闻达。直至刘备三顾茅庐,其求贤若渴的至诚深深打动了他,遂“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自此,诸葛亮与刘备结下深厚情谊,君臣相得。他追随刘备南征北战,历尽艰辛。“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寥寥数语,道尽二十一年风雨征程。赤壁之战,他舌战群儒,促成孙刘联盟,大破曹军;入蜀途中,他运筹帷幄,助主公平定益州;夷陵惨败后,他又临危受命,于白帝城接下托孤重任。

刘备临终泣嘱:“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则泣血承诺:“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这份超越生死的君臣信义,成为诸葛亮毕生恪守的信念。在《出师表》中,他多次提及先帝,字里行间浸透着深沉的感激与追思,更彰显了完成先帝遗愿的磐石之志。

今日,当我们漫步河南南阳隆中故地,仿佛仍能看见刘备三顾的虔诚身影,感受到孔明应允出山时的慷慨豪情。这片中原厚土,铭刻了这段千古传颂的君臣佳话,也为《出师表》中那份厚重情谊埋下了深远的伏笔。

03还于旧都”:丞相的中原情节

“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出师表》中,诸葛亮明志高悬。这里的“旧都”,指的正是在中原大地的洛阳等汉家故都。历史上,中原长期是汉室的政治、经济、文化中枢,承载着汉祚正统。对诸葛亮而言,收复中原、还于旧都,不仅是军事目标,更是汉室正统的荣光重归。

诸葛亮对中原大地怀有深厚情感。早年躬耕南阳,深受厚重中原文化的滋养与浸润。这片土地的历史底蕴与人文精神,深深塑造了他的思想与抱负。他深知,中原的安定与繁盛,是汉室复兴的基石。因此,北伐中原,既为拓展蜀汉疆域,更为重现汉室在中原的辉煌气象。

在《出师表》中,诸葛亮详陈北伐的紧迫与必要。他痛斥曹魏“窃据神器”,乃汉室“奸凶”,必当铲除;而蜀汉承续汉祚,肩负着兴复汉室的神圣使命。他坚信,只要君臣同心,众志成城,“还于旧都”的理想终将实现。

这份对兴复汉室的矢志不渝,对中原故土的魂牵梦萦,在《出师表》中流淌得淋漓尽致。它昭示我们,诸葛亮的北伐不仅是一次军事远征,更是一场承载着文化使命与崇高理想的壮丽征程。中原大地的文化烙印,早已镌刻于诸葛亮心魂深处,也深深融入了《出师表》的每一行墨迹。

04远程辅导:丞相给后主的“治国秘籍”大公开

在《出师表》中,诸葛亮除申明北伐决心、感念先帝深恩,更多篇幅则是对后主刘禅的谆谆教诲。他深知,自己远征在外,后方稳固系于后主一身,其贤明与否,直接关乎蜀汉兴衰存亡。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这是诸葛亮总结历史兴衰的至理箴言,亦是对后主最核心的规谏。他力荐郭攸之、费祎、董允等贤臣,恳请后主信任倚重,使其参理朝政,共治国家。同时,他告诫后主“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务必赏罚分明,公正无私。

诸葛亮还殷切建议后主“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要广纳谏言,弘扬先帝美德,提振臣民士气。他虑及后主年少,治国经验尚浅,故不厌其详,悉心叮嘱。从宫闱事务到边防要务,从人才擢拔到财政管理,皆提出具体方略。

这番教诲,尽显诸葛亮卓越的政治智慧与对蜀汉社稷的深切担当。他不但是运筹帷幄的军事统帅,更是深谋远虑的政治家。他期望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引导后主成长为一代明君,守住蜀汉基业,为最终“兴复汉室”奠定坚实根基。

05泣血绝笔:《出师表》里的生死誓言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在《出师表》的结尾,诸葛亮以此雷霆之语,立下北伐誓言。这不仅是承诺,更是以死明志的赤胆忠魂。

此时的诸葛亮,身体已不堪重负,积劳成疾。然为社稷计,他毅然置个人安危于度外,执意北伐。他深知,这或许是其最后一次为兴复汉室而战。故在表文中,他毫无保留地剖白心迹:若功败垂成,甘领罪责。

“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末句将诸葛亮复杂心绪推向极致——既有对先帝知遇之恩的铭感五内,又有对后主的殷殷期望与深切忧虑,亦饱含对北伐前路的忐忑与决绝。其情之真,其意之切,千载之下,犹令人动容。

《出师表》宛若诸葛亮用生命谱写的壮歌。表成之后,他便踏上北伐征途,最终积劳成疾,星陨五丈原,以生命践行了表文中的铮铮誓言。其赤诚之心,如日月昭昭,穿越千年时光,依然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今日,当我们再次捧读《出师表》,其蕴含的力量依然磅礴。在南阳隆中的清风竹影间,在洛阳故都的断壁残垣前,诸葛孔明的身影仿佛从未走远。他的智慧,化作了治国安邦的箴言;他的忠诚,铸就了千秋传颂的丰碑;他的《出师表》,更是将一份穿越时空的赤诚与担当,永远镌刻在了中原大地的记忆深处。

这不仅是一次对历史名人的追忆,更是一次对民族精神根脉的寻访。

看完诸葛丞相的故事

你是否也心潮澎湃?

你还想在“豫见名人・共游中原”里,

看见谁的故事?

快来评论区留言

说不定下一个故事就由你开启~

部分观点参考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南阳府志》《古文观止》《三国人物散论》《知者诸葛》

图源:视觉中国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站长邮箱 87868862@qq.com Copyright © 哲人百科 琼ICP备202404024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