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济南故事:清代花卉“硅谷”——官扎营

2025-05-21 17:13:00

如今的济南有一个街道办事处,名曰官扎营街道办事处。而在老济南人的认知中,“官扎营”更多指向一个片区概念,大致涵盖济南火车站(即过去的津浦铁路火车站)以北、天桥以西、工商河和堤口路以南的区域。该地区原辖有车站后街、官扎营前街、官扎营中街、官扎营后街、官扎营西街以及塘子街、五路巷等数十条街巷,每一条街巷都镌刻着岁月的痕迹。

官扎营约在400年前就已形成聚落。明代崇祯《历城县志·建置》就载有它的大名,只不过那时写作“关家营”。据载:“关家营,谭城驿(今馆驿街东段)西二里,东瓜王庄、枣林(今天桥东街西侧),南五里沟、庙王庄,东北河套(庄)。”此时的关家营属于“地沃土润,民多朴厚”的济南“城西路”。到了清代,在乾隆《历城县志·地域考》中,该地被列入“近城之村”,“关家营”也被改称“官家营”。到清朝末期,“官家营”又改称“官扎营”,并正式划入“泺口乡”管辖。济南开埠后,因毗邻铁路枢纽,官扎营一带日渐兴盛,“毛家坟畔累累土,转瞬团成锦绣堆。巧夺天工攘地利,济南今又创新街”(清末韦绣孟《济南杂咏十首》)。1929年,济南正式设市,官扎营等地由历城县析出划归济南市。后来的特殊时期,天桥区曾改名“向阳区”,官扎营街道也曾易称“红卫街道”,此称沿用了五六年。

在清代,官扎营地区曾是济南最大的花卉种植地和集散地。“卖花却不论阴晴,隔巷红腔听最清。木本价昂草本贱,挑来都自官家营。”清人王德容《历下竹枝诗十首》中的这首诗是当时的真实写照,寥寥数笔便勾勒出大街小巷卖花声盈耳、香风袭人的盛景。光绪三十三年(1907)山东测绘局绘制《济南府》地图标注显示,在“官家营”迆东有一处“花局”(即今日之花圃、花卉市场),这无疑是官扎营花卉产业繁盛的明证。1928年出版的《历城县乡土调查录》第三十二节“花卉”载:“本县产出花卉为数甚多,原发达于西乡官扎营庄。”而1934年《济南大观》则揭示了官扎营花卉产业的兴衰变迁,“本市花卉产量最夥,原发达于西乡官扎营庄,嗣因开辟商埠,所有地亩多建市房、住所,营业者日渐零落……”鼎盛时期,官扎营的“花局”培育牡丹、芍药、茉莉、桂花、木槿、百日红等百余品种,尤以木本花卉著称。

昔日官扎营地区花园多,花农云集,贩花者也就多。过去,每到夏日清晨或傍晚,市民们就常常听到“卖花咯”的叫卖声,并随即袭来一阵阵沁人心脾的清芬。那时,卖花者多为官扎营一带的妇女和小孩。他们手托一个方木盒,或臂挽一个竹篮,里面盛有各式各样的鲜花。纳凉的市民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争相选购。一些妙龄女子买上几朵鲜花,插在鬓旁,自成街头巷尾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喧闹街巷伴缕缕花香,为官扎营一带夏日平添一分诗情画意。

今日官扎营,高楼林立,旧貌新颜,然老济南人犹记那些“挑花过街”之晨,难忘那“隔巷红腔”之声。400年街区变迁,既见证济南城市化轨迹,更存续着老济南独特的生活美学。从“关家营”“官家营”到"官扎营",自阡陌花田至现代街区,这片土地始终以包容的姿态,将历史文脉编织进城市发展的经纬之中。(来源:别说学堂公众号 作者:张继平)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站长邮箱 87868862@qq.com Copyright © 哲人百科 琼ICP备2024040249号-1